沙龙回顾 | 人啊!何而此地!非典型建筑青年和他们的AI实践 / 何而此地+UED

“何出此言”沙龙由策展人何幸好与建筑师孙宁卿发起,我们想营造一种重点关注时代先锐思想和前沿内容的全新社群空间。


真而不谈 + 谈而不真

不同于“真而不谈”的陈情座谈,也不同于“谈而不真“的夸谈之旅,“何处此言”力破虚浮、拒绝语言腐败,我们希望对人类的“真我”进行“第三类接触”。

我们关注近未来的未知时代、关注当下潜伏着的“涌现物”(Emergence)、关注人们即将到来的人生。


讲点真话就好:

因为,不仅“真实”是对倾听者有意义的,而倾听者对真话的反馈对讲话者也颇有意义。所以,要时刻问自己,“何出此言?”

非典型建筑青年和他们的AI实践,就如此真实。我们坦诚在行业内坚持或者不坚持的意愿。AI关注者和创业者们坦言自己和AI之间的线索。AI是谁、在做什么,AI为我们做了什么、可能还要做什么?我们开了一场二十多人集体头脑风暴的沙龙。


01

开幕及主题分享



▲开幕式现场


主题沙龙由策展人、建筑师何幸好主持。

何老师眼中的“何出此言”沙龙,每一个议题都希望以建筑行业为圆心,激荡出更连绵的涟漪。所以在这次A.I.主题的圆桌会中,邀请的嘉宾角色非常多元。从建筑师橙子草到从建筑转行的AI创业者,从艺术家刘金宝到百万视频up主兔哥们儿,再到诗人H君。最后,底层技术逻辑上我们也邀请了GOOGLE大模型工程师姚清宁为我们答疑解惑。

▲橙子草老师分享

“下班做自媒体的建筑师与AI的故事”

以身处头部设计院的建筑师的角色为出发点,橙子草老师同时也是非常强大的斜杠青年、自媒体创业者,她把自己描述为一位“下班做自媒体的建筑师”,将AI是如何与建筑师的日常职业工作相结合的内容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现出一副可操作、可参照的AI辅助工作流程。

不仅仅是建筑工作,AI也为其参与自媒体工作提供了有趣的合作(而不一定是协作),建筑、AI、自媒体,形成了某种新生态,人在其中,扮演着动态、不明朗但有趣的身份。

▲小烨老师分享“AI灵感引擎:

新质生产力下的设计创新与效率革命”

李晓烨曾经在某明星建筑事务所担任过建筑师 : )。她同时拥有结构方向的工学学位和密歇根大学的建筑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某上市公司AI研发中心,同时也是噗噗Lab的联合创始人。

多样化的背景在小烨老师的知识体系中形成了多边形的印记,从AI爆发的2023年,再到与众不同的今日AI, 她为我们分享、且提出了诸多与AI和设计之间关系有关的议题。用ai做设计,还是ai设计?ai工作的学习曲线是怎样的?其中很多议题不仅有着实用主义的意义,同时也有着形而上的意义。我们面临着,从真正技术哲学(而非思想哲学)的角度重新思考“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复杂问题。

▲刘金宝老师分享“AI与设计的交锋:融合与创新”

视觉&服务设计师,也是一名AI产品经理和AI创业者。刘金宝老师并非AI的创造者,也并非其驯化者,在这两种角色身份之外,如何与AI一同工作,成为第三种可能性。

在面对城市招牌形象的杂乱情况与统一管理下招牌形象的死气沉沉之间的二元状态时,刘金宝老师发现了一套中间路径,即和AI一起工作,面对“大规模的设计问题”。种种尝试,以及利用AIGC的经历,使他转向了一种medium身份——发展了作为设计师工具的“提词商店”

由此,延伸出了他本次分享给我们的,关于设计师的工作如何被大部分重构的现象和思考。

▲兔哥们儿老师分享

“SORA:一场可能的视频创作革命”

“兔哥们儿”老师,自述是“误入媒体行业的金融男”,是科普自媒体“柴知道”的联合创始人,作为百万级的UP主,他虽然自称野生的AI探索家,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体验的他的分享,乃是具有相当深度、系统性的一次AI学习之旅。

SORA产生之前的AI生成视频,与SORA所产生的视频内容有着巨大的、质变的对比,从种种方面来说,它都具备了颠覆式的可能性,所以也被兔哥们儿老师称之为“可能的视频创作革命”,他不仅有效梳理了前SORA时代的视频特点,同时也从视频自媒体运营角度分析了好视频所应具备的条件。而与此同时,他亦为我们预测(展望)了SORA之后的产品形态的可能性

一场由“惊奇”的感官体验带来的沉思考验:视频不仅仅是“视频”,我们将要拥有“什么”?

▲杜轩老师分享“愿AI比人类拥有:更多感受”

杜轩老师(诗人H君)是一名现代诗人。他是已故作家子尤的生前好友。诗是人类最顶级的文学形式之一,从诗歌中建立、传播的感受是重要的文明印记。AI能在多少程度上参与“建立”这种感受(或某种感受的“表征”)?

诗人H君的分享带给我们了这个问题。他希望:AI比人类拥有更多感受。通过试着用AI写诗,H君为我们分享了诸多由此产生的关于诗歌的与众不同之处的思索,以及人类为什么“追求诗”。与此同时,他还给我们呈现了AI所写的那些诗。

在笔者看来,这些AI生产的诗,冠冕堂皇、大而无物(但讽刺的是,似乎有很大比例的人类诗人,也会生产这种无聊的玩意 :( )。笔者想,AI的产生,非但没有替代我们作为人类时那些只有人才能思考的事情,反而促使我们第四次如此迫切的思考是什么使人成为“人”——而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某种“构成物”。

▲Google软件工程师姚清宁老师进行分享

姚清宁老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曾交换就读于耶鲁大学,目前担任Google软件工程师,在其搜索团队进行大模型项目工作。

姚老师作为我们本次活动的神秘嘉宾压轴出场,科班的计算机专业出身,自然带来了铺垫式的总结式分享。

他虽然深耕计算机领域,然而和建筑学人亦有相当交集,也在做相关主题工作。他提出了至关重要的要点,对于期望深入AI领域的任何个人都有参照意义:

要关注AI能力的边界,对于不同类型的模型,需要寻找并历练自身对于对应AI工具的了解。要理解GPT的工作规律。


02

观众嘉宾研讨

在主题分享之后,我们又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集体头脑风暴。“何出此言”沙龙要求所有参与的嘉宾——包括观众嘉宾和分享嘉宾——都要分享自己的感受。因此我们得以收获某种集体性的“多样性”。

与其说这是一场沙龙,更不如说是一场多学科、多维度、左右脑共同参与的一场以A.I.为契机的圆桌派对。不仅仅是嘉宾们的狂欢,每一位“观众”也绝不止于“观”

我们不仅讨论了最基本面的关键词,例如:设计行业市场现状、转行、个人职业愿景;还讨论了更有关联度的,以及个人如何已经涉猎种种建筑学之外领域的历程。沙龙不仅提供了参照性,甚至提供了方向感和新的合作可能性。种种,不一而足。


▲头脑风暴的集体分享现场


▲联合设创始人贾立老师

联合设创始人贾立老师分享了他们创立联合设的初衷:联合大家一起做设计。无形中,正应了从人与人的合作到人与AI的合作的一个不变的底色,作为在北京的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联合设从设计、艺术到策展、内容生产,均有涉猎。

“何出此言”沙龙正像是联合设里的一场下午茶,人们在大变革的前夜,安静的享受着午后阳光,谈论着AI带给建筑师的无限可能,似乎是一刻,也似乎是一个时代。

▲UED副主编孙宁卿

《城市 环境 设计》杂志副主编、媒体负责人孙宁卿,以建筑师出身的角色为出发点,分享了他从事媒体工作的历程,以及在设计类媒体行业中,和AI协同工作的经验。与此同时,他还谈到了诸多以本次沙龙为灵感所引发的线索:

刘慈欣《超新星纪元》中的AI管理员;刘慈欣《诗云》中作出宇宙中所有古诗的高等文明依然缺少能够“欣赏诗歌”的工具;诗歌具有独立的、情景化的意象而AI的文字只能是“文字”的文字,而不能是“情境”的文字,等等。

孙宁卿在感言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AI不仅是人类思考能力的延伸,还是我们外部工具(“非人”的部分)的延伸,那么有意思的来了: AI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了我们身上“人”的部分?

▲感言集萃

鸣谢 | 联合社

摄影 | ©UED、©何而此地、©联合社

撰文 | 孙宁卿、何幸好

编辑 | 熊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