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之径:“青年与海”象山滨海环岛风景道主题驿站

象山是第19届亚运会举办城市之一,于2023年初发布了主题为“青年与海”的驿站营造计划。“白日梦之径”项目就是首批七个亮点驿站之一。

项目位于宁波象山松兰山片区海岸线,比邻亚运会帆船比赛场地。该点位主要为海水潮位观测站(观潮站),由一座栈桥与海岸相连,因其立面与亚帆中心形象不匹配,亟待设计提升。

▲区位关系 ©席间设计

出于安全和机密的考虑,业主及管理方提出观潮站和栈桥暂不对外开放,只可远观。驿站营造计划的竞赛组织者则顺应将其定义为一个令人着迷、具有启示感的“白日梦境”。

▲改造前的观潮站和休息平台 ©席间设计

为了弥补无法到达观潮站的遗憾,同时为观景提供一个更好的视角,在设计深化阶段,我们与业主商量后决定在隔海相对的观景平台上增设一处与之呼应的休息亭。

▲与观潮站遥相呼应的休息亭 ©朱雨蒙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寻梦者》戴望舒

▲夜幕下的海中“金贝”  ©朱雨蒙



01

诗意性叙事

不论是西方文学中象征希望与自由的大海,还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寄托美好愿景与远大理想的大海,“海”的画面一旦出现,似乎就自带着一种远不可及的朦胧派诗歌般的感怀。

在隐隐绰绰的海雾之下,蜿蜒错落的岛礁岸线,零星团状覆盖的植被,曲折窄长伸向大海的栈桥,铺就了一场白日梦境状的舞台:我们终究要攀着那可触及的眺望点,在摸索中逐步走向美丽而不确定的人生。


▲伸向大海的栈桥和观潮站 ©朱雨蒙



02

可望不可及的海上观潮站

孤立在海中的观潮站宛如水中映月的幻影,是那不可及的白日梦。若隐若现的光点,像一股充盈着力量的脉搏,它带动着我们与自然共呼吸。


▲观潮站宛如海上明月 ©朱雨蒙©席间设计

若隐若现的光点,像一股充盈着力量的脉搏,它带动着我们与自然共呼吸。

▲观潮站日出 ©席间设计

考虑到亚运前建设周期内观潮站仍在使用,我们贴合在地环境,以最易实现的策略做了诗意性叙事的改造:原建筑及栈桥的黄色涂料改为水泥灰色;保留原建筑形式、结构不变;外覆一层象征着纯净的白色半透光网格膜,形成一幢极简的尖顶小房子。观潮站的原始建筑如同被虚幻的“梦境”包裹住一般,若隐若现。

▲观潮站改造示意 ©席间设计

栈桥上种植了藤蔓类植物,期待枝叶爬满的时候能为“白日梦之径”再增添一抹时间的痕迹。

▲远眺观潮站 ©朱雨蒙

灯光照明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模式,变化的光效与涌动的潮水声共同谱写出一个梦幻场域。

▲不同的颜色模式 ©朱雨蒙



03

曲折但可达的海岸远眺点


由于观潮站的不可通达,休息亭是情感上最接近的可达之地,是那奋斗可及的梦想所得。

▲从休息亭远眺观潮站 ©朱雨蒙

从尖顶的入口拾阶而上,穿行于坚硬的柱体与梦幻光影之间,像意外找到可遁入海上小房子内部的时光隧道。

▲钢结构与半透膜的穿插关系 ©朱雨蒙

▲在休息亭内犹如进入海上小房子 ©朱雨蒙

基于梦想可达地的设计立意,亭子外形延折成廊,顺应场地、标高及现状大树之间的关系,从象征帆船的三角形折线演变成尖顶小房子的形状,与海上的观潮站遥相呼应。

▲休息亭形式分析 ©席间设计

▲休息亭的一端如同帆船 ©朱雨蒙

▲休息亭延折成 ©朱雨蒙

▲休息亭的另一端就像海上那座小房子 ©朱雨蒙

休息亭整体采用与观潮站相同的材料——白色半透光网格膜。悬置于结构间的半透膜飘荡在空中,阳光洒落时柔性尽显。光线经其过滤后疏朗又朦胧,中和了钢结构的冷酷与刚硬。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塑造出一种意向——飘忽不定的梦想被坚定地支持与保护。

▲半透光的膜飘荡在钢结构间 ©朱雨蒙

▲硬与柔的对比 ©朱雨蒙

休息亭的光效与模式更为丰富。夜幕降临时亭子内部忽明忽暗,如同那绚烂的梦境。

▲正在调试的灯光设计师 ©朱雨蒙

▲不同的灯光模式 ©朱雨蒙



04

勇敢且温柔的青年之诗

不论是远处若隐若现的观潮站还是眼前影影绰绰的休息亭,都寄托着我们对于美好远方的祈愿与想象。希望我们的设计能留存这些期愿,为步履不停的人们提供些许慰藉与力量,让诗意留存,让梦想永续。

▲梦境般的休息亭与观潮站 ©朱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