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向空间:北京缦合艺术中心

▲缦合艺术中心 ©朱雨蒙



01

植根于社区景观中的综合当代艺术空间

BUZZ认为,当代美术馆是一个内容发生的容器,是人群和艺术作品交互的场所。真正的美术馆,应该与当下人的生活状态和消费场景紧密相连,融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人们的新生活方式提供支持。现代的美术馆,虽然已经脱离了很多日常和消费的属性,但在生活角度和到访频率上,却更趋近于日常化。


▲缦合艺术中心 ©朱雨蒙

“艺术,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呼吸,既不凌驾于生活之上,也不孤立于虚无的真空。BUZZ的探索,源于对日常事件、生活场景以及社会事件的关注、认知与再创造。人们时常渴望一个能够脱离日常生活和消费场景的精神性空间,以体验生活与物质之上的美感。在中国当代城市语境之下,社区与景观之上的美术馆的空间形态似乎更适合承载这样的精神场所。”

▲屿空间展厅 ©朱雨蒙

基于BUZZ一直在探讨的设计的自然观和日常观,我们试图探索是否有其他空间类别可以被艺术和内容所激发或填充,以进一步延展艺术空间的新形态,让艺术空间可以和自然连接,和社区连接,和两点一线的通勤路径产生连接。对于都市人群,美术馆已经慢慢融入到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因此让当代艺术回归生活也一直都是这些年BUZZ作为空间实践的己任。

▲穴空间 ©朱雨蒙

缦合里向空间的改造项目位于北京城市核心区一高端社区的中央公园中;原始场地是三个独立的下沉庭院,BUZZ在保留场地特殊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重新定义,赋予了艺术空间新的体验状态,并强化了其社区属性和景观属性。

▲缦合艺术中心改造前 ©BUZZ

▲体块生成图解 ©BUZZ

项目中的三个空间分别被命名为屿空间穴空间峡空间;它们原是社区地下停车场中三个各自独立的下沉庭院,用于地库的通风及疏散。初到场地之时,因常年的废弃,落下的枯叶,无人管理的藤蔓和破旧的面墙,让这里看起来颇有萧索之意。而新设计旨在保留原场地特殊内容价值的同时,通过三种不同的设计手段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赋予空间全新的体验,以满足作为复合型内容的当代艺术空间的需求。


02

屿空间


位于三个庭院最中央位置的第一个空间是屿空间,也是体量最大的一处。空间顶部被设计成覆土的“屋面”,周围留下一圈采光窗,自然的光线从上方投射而下。站在内部,可以看到一个大型的开放挑空空间,被自然光线映衬着,使得顶部看起来像是一个漂浮在光圈中的金属岛屿,因此得名。

▲屿空间 ©胡凯@AGENTPAY

▲屿空间地面层平面 ©BUZZ

▲屿空间地下层平面 ©BUZZ

主展厅中央的设计与顶部相呼应,营造出同样具有漂浮感的展陈场景。在远离入口一侧,还配有一个层高较低的功能性房间,使得屿空间不仅具有艺术展陈功能,同时也成为社区新的会客及聚会活动场所,在社区内部引入了艺术客厅的理念。

▲屿空间展厅 ©胡凯@AGENTPAY

▲屿空间展厅 ©朱雨蒙

▲屿空间剖面 ©BUZZ



03

穴空间


穴空间的形式源自一道平滑的曲线,仿佛在地面上裂开一条缝隙,入口自然蜿蜒向下进入建筑之中。午后的阳光穿过周边的楼宇,照进地面的缝隙,留下摇曳的树影;夜晚室内的灯光透过裂缝渗出地面,勾勒出一幅极具探索性的全新画面。

▲穴空间 ©胡凯@AGENTPAY

▲穴空间展厅 ©胡凯@AGENTPAY

▲穴空间地面层平面 ©BUZZ

▲穴空间地下层平面 ©BUZZ

与屿空间的方正相比,穴空间内部呈现柔软的腔体形态。基于腔体的原型,BUZZ在诸如青岛月空礼堂、雾灵山温泉浴场等项目中有过不同概念、不同视角下的类似诠释。腔体本身的包裹感和半开放的形态,将景观引入内部空间,赋予其超越建筑性的景观延伸感,以及与生物体验相关的“历史”属性。

▲穴空间展厅 ©胡凯@AGENTPAY

▲穴空间展厅 ©朱雨蒙

腔体形式所产生的连续墙面,使展陈空间不仅能够容纳大型雕塑和当代装置艺术,还适应投影类的新媒体艺术,使空间与展品融为一体,成为全新的艺术载体。

▲穴空间展厅 ©朱雨蒙

▲穴空间剖面 ©BUZZ



04

峡空间

峡空间的形式介于屿空间和穴空间之间,同时也减弱了艺术展陈的功能,更像是社区的活动中心。外部为滑板场地,内侧包括攀岩墙及活动室。滑板公园的方形屋顶体块,嵌入到下沉空间的攀岩墙一旁。

▲峡空间 ©朱雨蒙

▲峡空间地面层平面 ©BUZZ

▲峡空间地下层平面 ©BUZZ

滑板动态的人影投射在攀岩的墙壁之上,互不相关、又空间相隔的两种活动,在光影关系上产生了有趣的互动,又在空间的剖面关系里面形成一种互文的峡谷般的缝隙姿态。

▲峡空间攀岩馆 ©朱雨蒙

▲峡空间剖面 ©BUZZ

这样的场景感也使得空间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当代艺术空间,但BUZZ认为当代艺术其实可以和日常活动产生更强的关联感,艺术与人的互动关系也不一定仅以展陈为固定方式。艺术可以融入社区日常的内容化活动之中,变成一种非目标性的参与行为。


▲峡空间入口 ©朱雨蒙

活动中心的存在恰是对另外两个展陈空间的场景化填充。它也可以和地面空间联络更加紧密,用于社区的艺术市集或是创作活动,形成一种全新的联动视角。

▲穴空间入口 ©朱雨蒙

▲穴空间地面景观 ©朱雨蒙

改造更新后的三个空间依然各自保持独立的状态,没有建立传统意义上的硬性连接。它们之间的景观和社区关系都是对空间本身的良性填充。在这三个空间之间,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游览路线,既可以沿着地面起伏的景观行走,也可以选择地库内简单直接的路径。

▲穴空间地面景观 ©胡凯@AGENTPAY

▲穴空间入口夜景 ©朱雨蒙

地下停车场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场景,是建筑的负入口。然而如今,地库已成为人们出行和返家的必经之路,甚至是进入社区的重要界面。在这样的界面中建立一种动线关系,实际上是对空间的正向引导,也是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机会,同时将地下停车场转化为正向激活场地的空间,将社区绑定在一种活跃的对话关系中。

▲屿空间地库立面 ©BUZZ

▲屿空间地库立面 ©胡凯@AGENTPAY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常常忽视艺术对生活的启发作用。然而,当艺术与日常动线相结合时,它可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艺术品,进一步感受艺术的价值及其超越生活的真正意义。这也同样是当代艺术对于设计的启示。

▲里向空间开幕活动现场照片 ©里向空间

▲屿空间夜景 ©朱雨蒙